【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是指一国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其在市场上应有的价值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1991年至2004年间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情况,通过行为均衡汇率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失调及其影响。
文章指出,自1994年第四季度起,人民币的均衡实质汇率呈现不断升值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由两方面驱动:一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二是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净对外资产余额增加。然而,实际汇率并未完全跟随这一趋势,导致了汇率失调的情况。1992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四季度,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而1995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二季度则经历了高估阶段。自1999年第三季度以后,人民币汇率再次转为低估,并且低估程度加剧。
人民币汇率失调的原因分析中,文章强调了1997年以来实施的与美元硬钉住的汇率政策,这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失调的一个关键宏观政策因素。作者认为,这种硬性绑定导致了人民币汇率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调整,从而可能对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汇率失调会对经济产生长期影响,包括降低经济福利和效率。研究引用了Edwards和Savastano(1999)的观点,指出持续的高估可能是货币危机的预警信号,而汇率失调通常与经济长期低迷相关。此外,Cottani等人(1990)的研究显示,汇率失调与经济增长指标如人均收入、出口、净投资和农业增长呈负相关。
文章还指出,讨论人民币均衡汇率时,应关注实质汇率而非名义汇率,因为实质汇率更能反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实际成本。名义汇率受多种非经济因素影响,而实质汇率是影响实体经济的关键因素。由于均衡实质汇率无法直接观测,研究通常依赖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估算,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成立,尤其考虑到不可贸易品的存在。
该文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1991年至2004年间人民币汇率失调的状况,强调了灵活的汇率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依据,表明适时调整汇率政策,使其更符合市场机制,将有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