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歌鉴赏中,了解并掌握“古代诗家语”是至关重要的。诗家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在古诗词中体现为灵感语言,通过非语言化、陌生化和风格化的处理,使得平常的语言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表达。与散文语言相比,诗家语有三大特点:无言,即语言的凝练和含蓄;无理,即不遵循日常逻辑;无法,即不受常规语法限制。这种语言形式使得诗词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选材不再回避名家作品,选取了如欧阳修、苏轼等著名诗人的代表作,题材范围也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以前未曾考过的田园诗。设问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从过去按照诗词内容的顺序设题转变为更注重内容理解的开放性问题,要求考生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的题目要求考生对比刘禹锡的两首诗,考察学生对诗人风格的感知和整合能力。
鉴赏古诗词,首要任务是“读懂”其表层意思,即能翻译出诗词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景物、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悟透”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词所表现的意境、情感和思想。“分得清”不同题材之间的差异,因为题材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诗词表达的情感和技巧。
对于如何读懂“古代诗家语”,可以通过推敲字词、补充省略和整合句意来实现。例如,“旅舍残春宿雨晴”这句诗,需要识别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理解词类活用和省略的成分,最终将诗词的意象和情境还原出来。这种解析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诗词的内在结构和语言魅力。
古代诗歌鉴赏不仅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更是对诗人情感世界和创作手法的洞察。通过对“古代诗家语”的初步掌握,我们可以逐步学会如何“泡”开古诗,感受其韵味,品味其意境,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更能使他们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乐趣,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