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佐教授在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介绍的“课堂交互产生学习结果的认知模型”,不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更是一个详细阐述学习如何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模型。该模型主要探讨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通过课堂上的交互,包括提问、讨论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该模型强调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这种互动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在模型中,教学设计的细化和基于提问的课堂交互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设定目标,并通过提问等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问的目的、内容、解答和评价构成了课堂交互的核心环节。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和修正来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结果的产生,是一个内部认知过程和外在行为互动相结合的结果。这一过程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改变、提取、存储以及学生认知过程的激活。学生的认知过程包括了信息的提取、存储、加工和应用。认知过程的模块化,即分解成不同的处理阶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课堂交互中,教师通过设定目标、提示和反思修正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需要经历感知控制、运动控制、效应器和感觉器官等环节,对环境、教师以及其他人进行感知,并通过决策,激活长时陈述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程序性记忆等。同时,情感、信念等也被激活,从而影响认知过程。 举个具体的例子,当教授“命题”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设定目标,接着通过提问等方式激活学生对于“命题”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感知、认知和反应的过程,最终达到了理解“命题”的目标。 此认知模型的关键在于理解课堂上信息处理的方式,以及人脑如何通过神经元的同时激活、共同连接来增强记忆。这种认知过程也体现在问题回答的过程中。以“地球是圆的么?”这个问题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分析、理解、回答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模型通过神经元模型来解释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传递和存储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多次激活建立更强烈的连接,从而促进学习。这种机制说明了为什么重复和实践对于学习记忆非常重要。 此外,模型还着重说明了课堂上学生如何通过认知过程的模块化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通过设定目标、激活新概念、选择适当的行为等。这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崔光佐教授提出的认知模型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课堂交互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这个模型不仅有助于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在课堂上如何学习。通过这种模型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 粉丝: 1
- 资源: 8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