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学科,涉及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生产效率、劳动报酬、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基于提供的复习资料内容提炼出的关键知识点:
1. 工作时间构成: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是工作时间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
2. 劳动保护:衡量其水平的标准是工伤事故频率和严重程度。降低这两项指标是劳动保护的主要目标。
3. 事故损失:间接损失包括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这些损失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
4. 劳动生产率与成本:劳动生产率与产品成本成负相关,提高生产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5. 工时定额:这是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标准,是生产计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6. 劳动报酬:以货币和实物形式体现,是员工收入的主要来源。
7. 人力资源统计对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特征。
8.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与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直接相关。
9. 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生产力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
10. 劳动保护: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预防工伤事故。
11. 工伤事故分类:死亡2人及以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需要采取严格措施防止。
12. 劳动生产率公式:劳动产品总量除以活劳动消耗量,反映出生产效率。
13. 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关系: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实际工资低于名义工资。
14. 人工成本: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劳动力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
15. 劳动争议统计:报告期的劳动争议处理件数和人次数是衡量劳动关系稳定性的指标。
16. 人力资源素质:智力水平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
17. 工日定义:一个劳动者在一个轮班时间内工作的标准时间。
18. 非生产工日:如抗灾、参加报告会等活动被视为非生产工日。
19. 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反映不同部门或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20. 产量定额:规定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标准。
21. 调解完结率:调解解决的劳动争议件数占总件数的比例。
22. 工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反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和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性。
23. 统计台账:按时间顺序系统登记的统计资料,用于跟踪企业经济活动。
24. 社会保障体系核心:社会保险,提供给员工的社会福利保障。
25. 市场竞争要素: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关键。
26. 企业人力资源:包括在岗员工、再就业的退休人员、外方人员等。
27. 劳动环境因素:生产过程、劳动环境和生产环境共同影响劳动效率。
28. 劳动争议统计指标:件数和人次数。
29. 进度分析指标:执行进度和时间进度,用于监控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30. 对比分析方法:使用相对指标和指数进行比较,揭示数据间的差异和趋势。
31. 劳动工资资料台账:积累劳动工资相关数据,便于追踪和分析。
32. 专题分析: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解。
33. 对比分析的可比性:确保对比的数据有相同的基础和条件。
34. 平衡分析法:通过平衡计算公式和平衡表来分析经济关系。
35. 相关关系强度:r值在0.3以下表示低度相关,0.8以上表示高度相关。
36. 国民经济基本单位: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
37. 产品销售统计:虽不直接属于人力资源统计,但与人力资源的销售绩效和市场反馈有关。
38. 人力资源数量统计原则:谁发工资谁统计,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39. 经济损失分类:直接损失包括医疗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现场抢救费用等。
40. 计算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可比性原则:时间、空间和计算口径的一致性。
41. 人力资源素质间接指标:不直接包括智力,可能涉及教育背景、技能水平等。
42. 工间操时间:属于工作时间的一部分,但不计入生产工时。
43.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关系:过大差距可能意味着产品过剩。
44. 固定组成指数:用于分析劳动生产率中某些固定成分的变化。
45. 劳动报酬计算:包括工资和其他合法收入,例如讲课费。
46. 工资总额与人工成本:工资比重上升且总成本不变,工资总额增加。
47. 处理完结率:调解、仲裁、判决完结件数之和占总件数的比例。
48. 原始记录:制动调动通知单、职工卡片等是劳动管理的基础数据。
49. 汇总资料用台账:如职工变动、劳动时间和工资记录,用于汇总统计信息。
50. 专题分析的定义:再次强调了对特定问题的深入研究。
51. 高度相关:r值的绝对值在0.8以上,表示变量间关系密切。
52. 企业职业病指标:治愈率、病残率和痊愈者平均患病天数,反映了职业健康状况。
53. 产品实物产量计算:不计入次品和上期产品,只考虑合格的产出。
54. 平均工资计算:应考虑所有工资性收入,去除非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