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课时中,孩子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测量长度的知识,特别是使用厘米和分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这个教学课件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这两个基本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课程强调了在测量较短物体时,通常使用厘米作为单位。厘米的符号是cm,读作“厘米”。在使用直尺或者测量工具时,确保被测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0刻度对齐,这是测量的基本规则。此外,课程还介绍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字母dm表示,且1分米等于10厘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被鼓励实际操作,例如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比较不同手掌的宽度,或者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厘米和分米的换算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手掌宽度大约是6厘米,而有的则更宽一些。
练习中还包括填写长度单位转换的题目,如3dm等于多少cm,20cm等于多少dm,5dm等于多少cm,这些题目旨在强化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此外,还有测量多本书堆叠厚度的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到长度的累加,并记录在表格中,如4本、8本、12本数学书分别约为2cm、4cm、6cm。
在解决关于手臂长度的问题时,学生们量出自己的手臂长度并填入表格,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和比较能力。在文具盒长度的比较中,课程引导学生理解2分米等于20厘米,从而得出女生的文具盒更长的结论。
课程中的比较符号练习(如“>”、“<”或“=”)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于长度大小的比较,而填写适当长度单位的练习则使他们学会根据物体的实际尺寸选择合适的单位。
在量一量和想一想的环节,学生发现即使三根小棒的长度相加,由于它们可能有重叠部分,组合后的新长度并不等于三根小棒的简单相加,这引入了对重叠和组合的理解。同时,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的测量,学生观察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几何形状特性的认识。
课堂小结部分,老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确保他们能够牢固掌握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这个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思考机会,让二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巩固测量长度的概念,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