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医护人员在医院内受到的感染。这些感染可能由外部(外源性感染)或内部(内源性感染)的病原体引起,也可能通过母婴传播。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由于病人之间、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或是通过污染的物体和环境间接传播导致的。这类感染可以通过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程序来预防。环境病原体主要来自医院环境表面的微生物,医源性病原体源于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交叉病原体则可能来自其他病人、携带者或外部环境。
内源性感染,又称为自身感染,是指病人体内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在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的感染。这通常发生在免疫力极度低下的人群,如晚期癌症患者。
母婴感染,即垂直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接触到病原体,例如梅毒、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等。
医院感染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巨大,如过去的医疗事故案例所示,如安徽宿州“眼球事件”、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儿死亡事件等,这些事件突显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进入人体组织的物品进行灭菌,对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以及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医用物品根据对人体的危险性分为三类:高危物品需灭菌,中危物品需高水平或中水平消毒,低危物品则需低水平消毒或清洁。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中,减少侵入性操作,确保诊疗护理器具的消毒灭菌,实施标准预防,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以及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取额外预防措施,都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也是医院感染的一个关注点,例如通过针刺伤可能传播HIV等疾病。因此,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对于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医疗机构需要持续加强员工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消毒措施,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相关技术,以应对新出现的感染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