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这篇导学案主要探讨的是一篇战地通讯,由苏联作家撰写,讲述了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一位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表示深深悼念的故事。这篇通讯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更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 时效性:通讯的时效性不如消息强。
- 内容:通讯提供更详尽、全面的报道,涵盖事件的多方面,而消息通常简洁明了。
- 篇幅:通讯篇幅较长,消息较短。
- 表达方式:通讯可以使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方式,消息主要以叙述为主,偶尔有议论。
- 语言:通讯语言更生动、形象,比消息更有感染力。
2. **预习导学**:
- 《蜡烛》的作者是苏联作家,文体为通讯,特点在于其艺术性和感染力。
- 关于字词的读音和战争场面的词语,这部分是预习中的基础练习,旨在熟悉文本并积累相关词汇。
3. **课内探究**:
- 自主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理解记叙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 合作探究部分,探讨了蜡烛作为题目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特定细节的深入理解,如老妇人对蜡烛的珍藏,黑色围巾的象征,以及为何选择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强调蜡烛。
4. **领悟形象**:
- 描写手法:通过老妇人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她跪在坑里捧水,拖走死者,以及在烛光下的静坐,体现了她的坚韧与情感深沉。
- 形象归纳:老妇人被描绘为一个深深痛悼牺牲者,充满爱心和敬意的形象,代表了人民对和平与友谊的渴望。
5. **艺术效果**:
- 事件感人:选择在战争废墟中点燃蜡烛这一行为,富有象征意义,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对和平的渴望。
- 人物感人:老妇人作为普通民众的代表,其坚韧与悲痛的情感触动人心。
6. **拓展延伸**:
- 引发学生思考战争文学,如战争诗词、小说和战役,鼓励他们对战争主题进行更广泛的文化探索。
7. **课堂小结**:
- 蜡烛象征光明与奉献,也象征着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牺牲者的缅怀。
通过这篇导学案,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还深入了解了通讯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传达,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同时,它还教育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