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中的"心系病证"主要关注的是心脏及相关部位的疾病,特别是"胸痹"这一病症。胸痹是以胸部闷痛或胸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症状可以从轻微的胸闷到严重的胸痛,甚至可能延伸至背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真心痛",即疼痛剧烈,伴有手足青紫,病情危急。
胸痹最早在《内经》中有提及,而《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胸痹"的概念,并对其症状、脉象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通阳宣痹的治疗原则。该病症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多种疾病。
胸痹的病因病机复杂,主要包括五方面: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和年迈体虚。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寒凝、痰浊和气滞,导致心脉痹阻,产生疼痛。其中,病位主要在心,但还涉及到肝、脾、肾等多个脏器。病性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包括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标实则涉及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病程发展有轻重缓急之分,轻度时可能出现胸中气塞,逐渐加重则可能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的症状。病机转化过程中,实邪可能导致虚损,如痰瘀阻络耗气伤阳,久病伤阳导致心阳虚衰;反之,虚损也可能导致实邪,如心气不足引发气滞血瘀,心肾阴虚产生炼液为痰。
诊断胸痹时,主要依据是胸部疼痛,常在膻中和心前区,可向左肩臂放射,伴有闷痛、隐痛、刺痛或窒息感。诱因通常包括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不当和受寒等,且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和脉象,可以对胸痹进行准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