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是针对中国成年人群失眠问题的专业指导文件,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失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2006年的共识,大约45.4%的中国人在近一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经历。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发布了更为详尽的指南,将治疗强度分为四级,从I级到IV级,以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为基础。
失眠的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根据病程,失眠可分为急性(少于1个月)、亚急性(1月至6个月)和慢性(6个月以上)三类。病因上,失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包括心理生理性、特发性、主观性失眠,后者则与各种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等有关。
评估失眠需要全面考虑病史、量表测评和客观评估。病史采集涉及患者的疾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睡眠质量及日间功能。量表测评包括Epworth思睡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等,以量化评估失眠程度和影响。客观评估则包括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和体动记录仪等,用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鉴别。
治疗失眠的目标是改善睡眠质量和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相关疾病风险,同时避免药物副作用。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综合干预,急性失眠建议早期用药,而亚急性或慢性失眠则需结合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物等,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健康教育、传统中医方法。
传统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调理,提倡生活习惯和心态调整。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产生镇静、抗焦虑效果,而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对GABA受体的α1亚基有更高选择性,主要针对催眠作用。此外,褪黑素、缬草等自然疗法也被提及,但需谨慎使用,因为它们可能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或存在潜在风险。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提供了全面的失眠管理框架,涵盖了诊断、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宜的照顾。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理解和遵循这些指南对于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