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与能力的研究》的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质量,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课题负责人钟丽娟指出,传统的预习方式往往流于形式,仅限于让学生熟悉即将学习的内容,忽略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学习体验,导致预习效果不佳。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七个方面,重点研究预习、作业和倾听习惯的培养,难点则在于倾听、质疑和思考习惯的培养。通过专家讲座、文献查阅、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难点。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而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叶圣陶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着重于培养良好习惯,预习能帮助学生缩短学习差距,增强自信心,积累自学方法。
课题设计报告中,预习习惯被定义为在教师授课前自学新课的行为。支撑性理论引用了叶圣陶的观点,认为预习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指导,学生则需积极参与预习和讨论。研究目标旨在提高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有效的预习教学体系。研究对象为定边县第六小学五年级的80名学生,研究内容涵盖了教师指导策略、预习时间控制、预习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项研究,预期能够找出提高学生预习质量的方法,避免预习成为简单的资料摘抄,同时确保预习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研究还将探索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的方式,以期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这样的研究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