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气候舒适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气候舒适度是一个衡量人体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舒适程度的指标,它受到气温、风速、湿度、日照时数和昼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试题中提到的年降水量、气候舒适期排名,反映了不同省份的气候适宜性差异,对于人类活动和居住环境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 地理区域特征分析:题目中的省份气候舒适期排名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如海南、云南因纬度较低,气候较为宜人,而西藏和黑龙江则因海拔高度和纬度差异,其气候舒适期较短。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夏季舒适期的变化,例如使某些地区的夏季变得更舒适。这涉及到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区域气候模式的具体影响。
4. 地理环境对畜牧业的影响:试题中的森林分布上限和下限的变化可能与人类活动(如扩展牧场)有关,这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5. 山地植被分布与地理分布:山地植被分布通常与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题目中提到的山地可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因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受季风气候影响,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6. 湖泊水文特征分析:湖泊水位和湖岸线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地下水、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图中湖泊的变化可能与降水、蒸发、引水灌溉等活动有关。
7. 盐碱化问题:盐碱化通常发生在气候干燥、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的地区,图中②地由于可能的灌溉不当或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存在盐碱化问题。
8. 地形地貌对湖泊影响:等高线地图可以揭示地形特征,从而推断出湖泊的盐碱化情况。例如,①④两地可能因排水条件较好,盐碱化程度相对较低。
9. 湖泊水量与盐度变化:湖岸线的变化暗示了湖泊水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湖泊的盐度。b-c时段与a-b时段的对比揭示了湖泊水量和盐度的动态关系。
10. 渔场形成与迁移:渔场的形成是海洋环流、上升流、季节性水温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图示中心渔场位置的变化可能与季节性的洋流变化有关。
11. 渔场变化的驱动因素:渔场位置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与季节性风向变化导致的洋流变化有关。如题目中提到的可能是冬半年东北信风影响下形成的上升流导致的。
12. 板块构造理论应用:莫埃拉基海滩圆石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可能位于板块交界处,但具体类型需要进一步分析。
13.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圆石的初期形成涉及物理沉积过程,即早期的动物残骸在海底堆积形成内核,然后通过化学沉积形成外壳。
14.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通常受地形、水源、气候等地理因素影响。图示流域人口在特定高程区间分布较密集,反映了地形和水源对人口分布的制约。
15. 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3550-3650 m的百米高程人口密度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个高度区间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适宜人类居住。
16. 距离河流与人口密度的关系:累积频率曲线显示,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高,因为河流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聚集。
以上是对题目中涉及的地理知识的详细解析,涵盖了气候、地貌、环境影响、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地理学在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