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程领域,重构是一种改进软件设计而不改变其外部行为的过程。这个示例主要展示了如何通过重构来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我们先来看看重构前的代码,然后分析重构后的变化。
在重构前的代码中,我们看到一个名为`LabelComparator`的类,它实现了`Comparator`接口并添加了`Serializable`特性。这个类包含了一个整型变量`sortType`用于表示排序方式(升序或降序)。`compare()`方法是`Comparator`接口的实现,它根据`sortType`的值进行正向或反向比较。尽管这段代码可以工作,但它存在几个问题:
1. 静态常量`ASC`和`DESC`直接定义为整数,这使得它们的含义不够清晰。
2. `compare()`方法中的条件判断过于复杂,不利于理解和维护。
针对这些问题,重构后的代码进行了以下改进:
1. 引入了一个新的类`SortMode`,它将排序方式封装为枚举类型的对象。`SortMode`类包含了`ASC`和`DESC`两个静态常量,每个常量都有一个明确的名称,提高了可读性。这样,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知道`ASC`代表升序,`DESC`代表降序。
2. `SortMode`类还提供了`isAsc()`和`isDesc()`方法,以便简洁地检查模式是否对应于升序或降序。
3. 使用了`Map`存储所有实例,通过`readResolve()`方法实现了序列化时的反序列化逻辑,确保对象的一致性。
4. 添加了`parse()`方法,使得可以通过字符串名字来获取对应的`SortMode`实例,增加了灵活性。
在`LabelComparator`类中,`sortType`被替换为`SortMode`的实例`mode`,这使得代码的意图更加明确。比较操作现在只需要调用`mode.isAsc()`或`mode.isDesc()`,简化了逻辑,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这个重构示例展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重构原则和技术:
1. **封装变化**:将变化的部分(如排序方式)封装到单独的类中,使其独立于其他代码。
2. **使用有意义的命名**:将整数值替换为具有描述性的枚举,使代码更具可读性。
3. **提取方法**:创建`isAsc()`和`isDesc()`方法,将复杂的条件判断简化为更简单的函数调用。
4. **提高内聚性**:`SortMode`类只关注排序模式的表示和比较,使其职责单一,提高了内聚性。
5. **减少重复**:通过使用`Map`存储实例,避免了对`ASC`和`DESC`的多次实例化。
这些重构步骤使得代码结构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对于初级开发人员而言,这样的重构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编码习惯和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