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精选.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精选.doc”
:“文档”
【部分内容】:九年级语文(上)复习专题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中的《公孙丑下》,主要讨论的是政治哲学中的“道”与“人和”的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一个国家或领导者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得到广泛的民众支持,反之,如果违背道义,就会失去民心,导致孤立无援。
在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首先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强调了人心的向背比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更为重要。他通过举例,如一座被包围却无法攻克的城市,说明即使具备了有利的天时和地利,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仍然无法取得胜利。接着,孟子进一步阐述,指出真正的“道”是行仁政,能得人心,这样的人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而失去道义的人只会得到极少的帮助,甚至亲人都会离他而去。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疆界的坚固、山河的险要或者武器的精良,而是取决于是否得人心,是否符合“道”。
在习题中,我们看到对文言词汇的解释,如“兵”指的是兵器,“域”在这里是动词,意为限制,“畔”通“叛”,意为背叛。同时,习题还涉及对“道”的理解,这里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选择C选项。另外,习题还涵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得道者多助”中的“得道者”指的是实行仁政的人,与文中的“君子”意义相同,最佳的人和局面是“天下顺之”。
此外,这篇文言文与《论语》中孔子的言论相呼应,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政事的问题时,认为粮食充足、军备充实和民众信任都很重要,但在必要时,宁可舍弃粮食和军队,也不能失去民众的信任,这与孟子的“民无信不立”理念不谋而合,都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治理国家的关键作用。
这篇文言文探讨的核心知识点是古代儒家的道德政治观,特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以及民心、仁政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并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