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物理学史:题目中提到了两位重要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是科学实验方法的开创者,他通过实验证明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持续的力来维持,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条著名的运动定律,其中第二条被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会保持其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外力迫使它改变状态。
2. 理想模型:在物理学中,理想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方法,用于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例如,质点是将物体视为具有质量但无体积的理想模型,便于分析问题。
3. 牛顿第三定律:问题中的B选项错误地认为人对湿地的压力大于湿地对人的支持力,这是违背了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同性质的。
4.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相等。当推很重的桌子时,虽然施加了力,但如果这个力不足以克服静摩擦力,桌子就不会动,因为合力为零,加速度也为零,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5. 连接体问题:剪断轻线L的瞬间,由于系统原本平衡,所以剪断前后A、B的受力情况不会立即改变,因此A、B的加速度在刚剪断时都是0。
6. 摩擦力与时间的关系:随着物体向上滑行,摩擦力会逐渐变大直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后物体开始减速,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因此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7. 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小球从不同斜槽滑下,可以看作是不同初速度的平抛运动,其时间取决于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时间,由于两圆半径不同但切点P相同,故两个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相同,t1/t2=1:1。
8. 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质量、时间确实是基本物理量,而牛顿是导出单位,不是基本单位;1N/kg等于1m/s²。
9. 重力与摩擦力: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不只是重心;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不成正比,取决于物体即将滑动的趋势;向心力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力。
10.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为g,因此其v-t图像是斜率为g的直线,h-t图像是二次函数图像。
11. 轨道维持与卫星动力学:如果轨道高度降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会缩短,角速度会增大;同时,由于离地球表面更近,重力加速度更大,线速度也会增大,向心加速度也相应增加。
12. 摩擦传动:当主动轮A以角速度ω转动时,若小木块能在A轮边缘相对静止,说明摩擦力提供小木块随A轮一起转动所需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它所需的向心力相等。
以上是对试卷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点的详细解释,涵盖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定律以及它们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这些知识点不仅是高一物理学习的重点,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