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元素周期律:题目中提到了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是俄国化学家,他在19世纪提出了元素周期表,为化学元素的分类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这涉及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能量变化主要是由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 原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铜片、石墨棒、硝酸银溶液、锌片、铜片与稀盐酸、铜片、银片与FeCl3溶液等组合都可以构成原电池。电池的正负极取决于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
4.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并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是否吸热或放热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异。
5. 化学电池类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是可充电的二次电池,而碱性锌锰干电池是一次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但不一定污染环境的新型电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且排放产物多为水。
6.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电池的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7. 电子排布规则:根据电子排布原理,(n-1)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1)^2个。
8. 电池反应:镍氢电池放电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H2作为还原剂参与反应。
9. 化学键类型:离子化合物中可以包含共价键,如NaOH。非金属间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共价键,也可以是离子键,如铵盐。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元素,比如H-和He。
10. 金属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以通过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与酸的反应速度以及金属置换反应来判断。根据题目描述,活动性顺序为d > a > b > c。
11. 重元素合成:通过高能原子轰击合成重元素,112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是过渡元素,具有放射性,中子数为166。
12. 氧化物性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氧化物通常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
13. 元素周期表应用: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找催化剂和耐高温材料,农药主要在p区非金属元素中制备。
14. 离子键和非极性键: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氧氧键。
15. 主族元素电子数差:同主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是2、8、18或32。
16. 碱金属性质:锂是碱金属中最轻的,其密度最小,熔点最高;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7;氢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钠可通过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
17. 化学品安全: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是安全操作,试管加热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金属钠剩余要放回原瓶;液化气泄漏不应开灯检查,以防引发爆炸。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能量、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排布、金属活动性、重元素合成、氧化物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碱金属性质以及化学品安全处理等方面,适合高一化学第二学期的学习者进行复习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