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文章类型: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古代文人流寓他乡的现象,涉及“流寓”的定义、原因及影响。
2. 流寓的定义:文章中提到,“流寓”指的是人们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本土在他乡居住。在《后汉书·廉范传》中首次出现“流寓”的记载,而《辞源》和《汉语大辞典》对其解释为“寄居他乡”。在文中,作者强调“流寓”更多指因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导致的“不得已”的客居。
3. 流寓原因:流寓的原因分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政治斗争中的排挤、贬谪,以及战乱、灾荒导致的迁移。个人原因主要是为求功名、游学等自愿的外出。
4. 流寓地点:流寓地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和具体原因的影响。例如,战乱导致的流寓可能选择相对安宁的地区,而贬谪则可能被发配到偏远地区。
5. 流寓文人的生活与创作:流寓生活往往充满艰辛,但文人会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描绘流寓地的风貌,甚至在困境中展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如刘禹锡在连州的创作,苏轼在海南的生活和诗文。
6. 文化影响:流寓文人在异地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他们描绘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7. 文人举例:文章提到了刘禹锡、苏轼等著名文人,他们因贬谪等原因流寓他乡,却在异地留下了深刻的文学贡献。
8. 测试题解析:
- 不正确的理解是B,因为“流寓”不一定必须是“不得已”的,也有个体原因如追求功名的自愿流寓。
- “流寓”相关的文士选项是B,因为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别号,他因贬谪流寓多地,符合材料描述。
- 不正确的“诗意地栖居”理解是A,因为流寓文士并未无视环境恶劣,而是用乐观态度面对。
- 字词解说不正确的是A,"流放"的“放”在这里是发配、驱逐的意思,而非放出、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