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主要探讨的是宏观经济中的收入与支出平衡关系,以及消费、储蓄和收入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模型对于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均衡是指社会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所有的产品都能被消费者购买,国民收入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总需求由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组成,即AD=C+I。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假设只有居民户和企业两个部门,并且投资是自发的,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化。
模型的建立基于四个关键假设:
1. 社会仅包含居民户和企业两个部门。
2. 企业投资固定,不受利率或产量的影响。
3. 无论需求如何,经济能够以固定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产品。
4. 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不计,即GDP=NDP=NI=PI。
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用公式表示为Y=AE,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AE表示总支出。当总支出线AE与45度线Y0相交时,表明收入等于支出,经济达到均衡。如果总支出超过收入(IU>0),则产生超额供给;反之,如果总支出低于收入(IU<0),则产生超额需求。
在消费部分,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商品价格、利率、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和消费信贷等。凯恩斯消费函数描述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示为C=a+bY,其中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增加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收入增加中用于消费的部分。随着收入的增加,APC逐渐下降,而MPC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表明收入增加时,消费增加的速度小于收入增加的速度。
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相辅相成。凯恩斯储蓄函数S=-(1-b)Y表示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且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边际储蓄倾向MPS)递增。平均储蓄倾向(APS)是储蓄占收入的比例,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和储蓄之和恒等于收入,即C+S=Y。此外,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而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且APC+APS=1,MPC+MPS=1。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图形表现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它们在坐标轴上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决定了收入的均衡水平。通过分析消费和储蓄的行为,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调整消费和投资来影响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或货币政策来影响消费和储蓄,从而影响总需求和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