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主要探讨的是在一个经济体中如何确定均衡产出,即国民收入。理论通常建立在一系列简化假设之上,例如二部门经济(家庭和企业)、符合凯恩斯定律(即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无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均衡产出的条件:y=c+i,这意味着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和投资的总和。
一、消费与储蓄的决定
1.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描述了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凯恩斯学派认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数学表达式为c = α + βyd,其中α代表自发性消费(即使收入为零时仍会发生的消费),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增加的比例,且0 < β < 1。
2. **边际消费递减规律**: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率逐渐降低,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3. **消费倾向**:
- 边际消费倾向(MPC):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时消费增加的量。
- 平均消费倾向(APC):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即APC = cyd。
4. **消费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45º角的收支相抵线(y=c+i)与消费曲线(c = α + β Yd)的交点,表示收入和消费相等的状态。
二、储蓄函数
1. **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即s = yd - c。储蓄函数可以写成s = - α + (1- β)yd,其中(1-β)是边际储蓄倾向(MPS)。
2. **储蓄倾向**:
- 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APS = syd。
- 边际储蓄倾向(MPS):与MPC相反,表示收入增加一单位时储蓄增加的量。
3. **储蓄曲线**:储蓄曲线与消费曲线的关系体现为APC + APS = 1 和 MPC + MPS = 1,表明消费与储蓄之和等于总收入。
三、其他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
除了收入外,消费和储蓄还受到利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和消费信用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利率上升可能促使人们增加储蓄,而物价水平上涨可能降低实际收入,影响消费。
四、其他消费理论
1.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利提出,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还受过去消费习惯和周围人的消费水平影响。"棘轮效应"指出,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2.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会根据预期的终身收入来规划消费,以实现一生消费的最优化。
3.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弗里德曼的观点是,消费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永久收入,而非短期内的收入波动。
五、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均衡国民收入(y*)由消费和投资共同决定,即y* = 11- β (α + i)。例如,如果c=1000+0.8y,i=600,则当y=5000时,消费和投资相等,达到均衡。
通过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和预测经济活动,理解政府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消费和投资来稳定经济。这些理论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