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质培训基础知识概览
#### 一、品质管理的发展历程
##### 1. 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 **操作者品质管理**:在这个阶段,产品的质量主要依赖于操作者的个人手艺和经验。这种方法对于手工艺品或者小规模生产来说较为适用,但在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显得不足。
##### 2. 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 **领班的品质管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批量生产和部件标准化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始强调领班的角色,他们负责监督和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
- **检验员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专职检验员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角色。虽然这种严格的质量检验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但其成本高昂且无法实现预防性的质量管理。
- **统计品质管制**:1924年,休哈特提出的控制图和1930年道奇与罗明提出的统计抽样方法标志着统计学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生产过程中的缺陷。
- **全面品质管理**: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对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全面品质管理(TQM)的理念应运而生。这一理念强调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到生产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 3. 经济一体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 **品质管理的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ISO等国际组织制定了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如ISO9000系列标准,这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提供了共同的质量语言和准则。
#### 二、品质意识与成本
##### 1. 品质意识
- **品质是价值和尊严的起点**: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赢得客户信任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 **品质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强调了品质不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是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就已经融入的。
- **品质意味着责任**:企业及其员工应对产品的质量承担起责任。
- **品质是一种习惯**:高品质的工作习惯是持续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基础。
- **品质要用数据说话**:有效的品质管理需要基于客观的数据分析来进行决策。
- **品质始于并终于教育**:员工的品质意识培养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来强化。
- **品质管理,现场第一**:强调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时解决问题是提高品质的关键。
- **标准化是品质的基础**:无论是管理标准还是技术标准,都需要得到尊重和执行。
- **品质要用钱来衡量**:强调了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在追求高品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成本。
- **品质意识的实用性**:品质意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理解,更需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 2. 品质成本
- **预防成本**:指用于预防产品和服务出现不良品质的所有活动的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品质策划、过程控制、供应商评估等。
- **鉴定成本**:涉及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质量标准所进行的各种测量、评估和检查活动的成本,如原材料检验、产品审核等。
- **损失成本**:因未能达到预期质量标准而导致的内部损失成本(如返工、报废)和外部损失成本(如客户投诉、保修费用等)。
通过上述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品质管理的发展脉络以及品质意识和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任何希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