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心理课时】的讲解主要围绕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数学的概念与特点以及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展开。培根曾言“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强调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幼儿阶段是数学启蒙的重要时期,但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往往不被充分理解。
幼儿数学的概念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数字、形状、空间和数量关系等。其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即数学知识需要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形成抽象概念;严密的逻辑性,数学推理要求严谨无误;以及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然而,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并不简单。教师常面临的问题是孩子们要么记不住学过的知识,要么记住了却无法理解和应用。这表明幼儿学习数学是自发且复杂的,教师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并调整教学策略。
课件中列举了两个幼儿园实例,揭示了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一个幼儿虽然能用5元钱成功购买物品,但在抽象的数学表达上犯了错误。另一个幼儿虽然能熟练计算,却无法将算式与实际情境对应。这些例子说明,掌握数学不仅仅是解决具体问题,还要求理解和应用抽象的数学概念。
根据恩格斯的解释,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但幼儿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强调了以下几点:
1. 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让抽象知识变得具象。
2.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数学教育应促进幼儿思维的整体发展,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幼儿思维结构的建立是学习的基础。
3.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来构建数学知识,因为认知结构的形成需要幼儿主动参与和环境的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探索数学,而不是仅靠讲解或观察。这样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动作转化为内在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结来说,幼儿数学活动心理课时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并通过生活化、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引导幼儿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师的角色是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自我探索和理解数学的抽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