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cemaker从头开始搭建集群 #### 一、概述 在IT行业中,高可用性集群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确保应用程序和服务能够在发生故障时继续运行。Pacemaker是一款开源的集群资源管理器,广泛应用于构建高可用性(HA)集群。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基于Pacemaker的高可用性集群,并逐步将其转换为一个活跃/活跃(active/active)集群。 #### 二、基础知识 1. **集群**: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系统,这些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提供服务或完成任务。 2. **高可用性集群**:一种特殊类型的集群,旨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即使某个组件出现故障也能保持服务连续性。 3. **Pacemaker**:一款强大的集群资源管理软件,负责监控集群中的资源状态,并在必要时进行故障恢复操作。 4. **Corosync**:提供集群间通信和成员管理的服务,是Pacemaker的重要组成部分。 5. **DRBD**:分布式复制块设备,常用于实现低成本的共享存储解决方案。 6. **GFS2**:一种集群文件系统,支持多个节点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 #### 三、环境准备 本示例将使用以下技术栈: 1. **操作系统**:CentOS 7.1作为主机操作系统。 2. **消息传递与成员管理**:Corosync提供消息传递和成员管理服务。 3. **资源管理**:Pacemaker负责资源管理和故障恢复。 4. **存储解决方案**:DRBD作为一种成本效益高的替代方案来实现共享存储。 5. **文件系统**:GFS2作为集群文件系统(非活动/活动模式)。 #### 四、搭建步骤 ##### 步骤1:安装基础软件包 在两台服务器上分别安装CentOS 7.1,并确保安装了必要的软件包,例如`corosync`, `pacemaker`, `drbd`, `gfs2`等。 ```bash # 在每台服务器上执行 yum install -y corosync pacemaker drbd gfs2-utils ``` ##### 步骤2:配置网络 确保每台服务器都具有稳定的网络连接,并且可以通过IP地址相互通信。为了提高容错能力,可以设置多路径网络连接。 ##### 步骤3:配置Corosync 1. 创建Corosync配置文件: ```bash # 创建corosync.conf文件 cat > /etc/corosync/corosync.conf << EOF totem { version: 2 secauth: off cluster_name: mycluster transport: udpu interface { ringnumber: 0 bindnetaddr: IP_ADDRESS_OF_SERVER1 mcastaddr: 239.1.1.1 ttl: 1 } interface { ringnumber: 0 bindnetaddr: IP_ADDRESS_OF_SERVER2 mcastaddr: 239.1.1.1 ttl: 1 } } nodelist { node { ring0_addr: IP_ADDRESS_OF_SERVER1 nodeid: 1 } node { ring0_addr: IP_ADDRESS_OF_SERVER2 nodeid: 2 } } quorum { provider: corosync_votequorum } logging { to_logfile: yes logfile: /var/log/cluster/corosync.log to_syslog: yes } EOF ``` 2. 启动Corosync服务并检查状态: ```bash systemctl start corosync systemctl enable corosync ``` ##### 步骤4:配置Pacemaker 1. 配置Pacemaker集群: ```bash crm cluster setup --name=mycluster IP_ADDRESS_OF_SERVER1 IP_ADDRESS_OF_SERVER2 ``` 2. 配置Pacemaker资源: ```bash crm configure primitive example_resource ocf:heartbeat:IPaddr2 params ip=IP_ADDRESS_OF_SERVICE ``` 3. 设置资源优先级: ```bash crm configure location l-server1 example_resource prefers IP_ADDRESS_OF_SERVER1=INFINITY ``` 4. 激活Pacemaker配置: ```bash crm configure commit ``` 5. 检查Pacemaker状态: ```bash crm_mon -1 ``` ##### 步骤5:配置DRBD 1. 配置DRBD设备: ```bash cat > /etc/drbd.d/resource.conf << EOF resource example_drbd { protocol C; net { shared-secret "s3cr3t"; after-sa-creation-timer "30s"; allow-two-primaries; } on server1 { device /dev/drbd0; disk /dev/sdb1; address IP_ADDRESS_OF_SERVER1:7788; meta-disk internal; } on server2 { device /dev/drbd0; disk /dev/sdb1; address IP_ADDRESS_OF_SERVER2:7788; meta-disk internal; } } EOF ``` 2. 初始化DRBD设备: ```bash drbdadm create-md example_drbd drbdadm up example_drbd ``` 3. 检查DRBD状态: ```bash drbdadm status example_drbd ``` ##### 步骤6:配置GFS2 1. 格式化DRBD设备: ```bash mkfs.gfs2 /dev/drbd0 ``` 2. 挂载GFS2文件系统: ```bash mount -t gfs2 /dev/drbd0 /mnt/gfs2 ``` 3. 配置自动挂载: ```bash echo "/dev/drbd0 /mnt/gfs2 gfs2 defaults 0 0" >> /etc/fstab ``` 4. 测试文件系统: ```bash touch /mnt/gfs2/testfile ``` #### 五、转换为活跃/活跃集群 当集群稳定运行后,可以根据需求将集群从活跃/非活跃模式转换为活跃/活跃模式。这通常涉及调整资源配置,使得两个节点都能处理请求。 1. **调整资源配置**:修改Pacemaker配置文件,使资源在两个节点之间均衡分配。 2. **测试负载均衡**:通过工具如HAProxy或Nginx配置负载均衡,确保流量均匀分配到每个节点。 3. **监控性能**:使用性能监控工具监控集群的负载情况,确保在活跃/活跃模式下各节点能够有效分担工作负荷。 #### 六、总结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地从零开始搭建了一个基于Pacemaker的高可用性集群,并将其转换为活跃/活跃集群。这种集群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能根据需要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在实际部署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对集群进行优化,比如调整网络配置、增强安全性等。
- 粉丝: 0
- 资源: 21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