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题是“我们当地的风俗”,针对的是部编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第10课。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家乡的风俗,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家乡风俗活动的习惯,同时理解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能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风俗的热爱,愿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风俗活动。
2. 行为与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家乡风俗活动的习惯,尊重并传承家乡的文化。
3.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家乡的风俗知识,了解风俗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不应参与迷信活动。
4.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体验和调查交流,增强学生对家乡风俗变迁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风俗,体会风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融入和传承本地文化。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既要尊重传统,也要接纳风俗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
1. 教学辅助材料:设计调查表,供学生了解和记录家乡风俗。
2. 教学媒体:制作课件,展示各种风俗活动的图片和视频,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风俗现象(如发喜蛋、剃胎发),引导学生探讨风俗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观看迎新春的风俗视频,学生可以感受到风俗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接下来,介绍十二生肖的起源、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故事,使学生理解生肖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此外,通过讲述尊老敬老的风俗,强调传统美德在风俗中的体现。
第二课时,以粽子为例,引出端午节的风俗差异,让学生意识到相同节日在不同地区的多样性。接着,让学生探索家乡的特色节日,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风俗活动和情感寄托,从而领略节日风俗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
【教学策略】
1. 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知风俗的存在。
2. 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分享各自家庭和身边的风俗,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4.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了解其他地方的民俗,拓宽视野,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风俗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