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经济学中,计算题是理解货币流通、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等核心概念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对给定内容中涉及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1. **货币流通量公式**:
货币流通量的计算基于格雷欣法则,即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在这个例子中,商品价格总额为2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450亿元(不计入流通),到期支付6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350亿元(也不计入流通)。因此,实际流通所需货币量为(2000 - 450 + 600 - 350) / 6 = 300亿元。
2. **纸币贬值计算**:
纸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求时,就会发生贬值。如果发行了400亿元纸币,那么每元纸币代表的货币价值为300 / 400 = 0.75元,意味着纸币贬值了25%。
3.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这部分涉及到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m' = m / v。
-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产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增加会提升企业的利润率。
- 例如,纺织厂的例子中,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4500元超额剩余价值,使得本月剩余价值率提升到212.5%。
4. **资本的流通过程**:
-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次数的加权平均。固定资本的周转次数由其使用寿命决定,流动资本的周转次数由其周转频率决定。
- 在不同的例题中,通过计算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次数,然后按照它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5.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固定资本如厂房和机器,其周转时间较长,而流动资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周转时间较短。周转次数的计算要考虑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寿命。
6.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剩余价值率可以通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来计算,例如在第三个例子中,m' = 150%表示每投入1元可变资本,可以产生1.5元的剩余价值。
这些计算题展示了政治经济学中货币、资本和生产的关系,以及资本积累和利润生成的过程,这些都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关键元素。通过解决这些计算问题,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经济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