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为搜索的Matlab实现
二求近似解:
建立函数的M文件:
function s=f(a)
s=3*a^4-16*a^3+30*a^2-24*a+8;
①用黄金分割法求函数的最小值
先建立M文件:
function [x,y,z]=golddiv(a0,b0)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Matlab中实现一维搜索算法,特别是黄金分割法(Golden Section Search)和斐波那契法(Fibonacci Search),这两种方法常用于寻找函数的局部极值点。我们需要理解这两个算法的基本原理。
黄金分割法是一种优化算法,它利用黄金分割比例(约为0.618033988749895)来逐步缩小搜索区间,找到函数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在Matlab中,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名为`golddiv`的M文件来实现这个算法。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函数`s=f(a)`,然后通过`golddiv`函数来寻找该函数在区间[0,3]上的最小值。在`golddiv`函数中,我们初始化两个边界点`a0`和`b0`,并设置一个较小的误差值`e`来决定何时停止迭代。算法的核心是根据黄金分割比例更新搜索区间的边界,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斐波那契法则是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进行搜索。斐波那契数列是这样一个序列:1, 1, 2, 3, 5, 8, ...,其中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的和。在Matlab中,我们首先创建一个M文件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然后另一个M文件`Fibonacci`用来执行搜索。与黄金分割法类似,斐波那契法也通过不断调整搜索区间来逼近函数的极值点,但它的分界点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比例计算的。在`Fibonacci`函数中,我们计算出需要多少步才能使区间的长度小于设定的误差`e`,然后进行相应的迭代。
从实验结果来看,两种方法都在[0,3]区间内找到了函数的极小值。黄金分割法得到的近似解为2.00000103127767,误差为6.3806737671257*,搜索次数为42次。而斐波那契法得到的近似解更精确,为2.00000006800585,误差为7.105427357601*,但搜索次数更多,达到了47次。
当我们扩大搜索区间到[-3,3]时,两种方法依然能找到极小值,不过搜索次数有所增加,黄金分割法为47次,斐波那契法也为47次,这可能是由于扩大区间导致需要更多的迭代来满足误差限制。
总结来说,这两种一维搜索算法在Matlab中的实现都有效地找到了函数的极值点。斐波那契法在精度上表现更好,而黄金分割法则在搜索次数上具有优势。实际应用中,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对精度和计算效率的需求。对于更复杂的优化问题,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或牛顿法,来提高求解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