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出自《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撰写。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亚圣”,他的学说对儒家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孟子》一书记录了他的言论和学术争论,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二是学习文章通过论点逐步论证的写作手法;三是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核心概念;四是能背诵全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文意的疏通、词汇的积累以及孟子思想的理解,难点同样集中在文言词汇和论证方法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天时”表示有利的时机,“地利”指地理位置的优势,“人和”是人心所向的团结。同时,要了解通假字的应用,如“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虚词“之”的不同用法也需要辨析,如“三里之城”的“之”表示“的”,“攻之而不胜”的“之”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对象。
此外,文中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名词作动词,意为限制;“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威”动词作使动,表示使……威震。还有判断句式的应用,“……者,……也”结构,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在深入探讨文本时,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强调施行仁政会得到广泛的帮助,反之则会孤立无援。他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即使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若不施行仁政,也无法真正巩固国家和赢得民心。相反,顺应民心,实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课堂检测环节,要求学生填充课文原句,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对于“域”“固”“威”的理解,选择项C是正确的,分别对应限制、巩固和震慑的含义。翻译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时,选项A最符合原文意思,意为君子如果不战则罢,一旦参战,则必定取胜。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在于施行仁政,获得人民的支持。
本课的学习不仅涵盖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和句式,更深化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民心向背在治国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