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马工程课件的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创造性叛逆与翻译”、“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以及“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翻译在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素养限制。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多为熟悉多种欧洲语言的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他们的世界性眼光使得他们并不依赖翻译进行研究。然而,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性暴露,以及20世纪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翻译的地位逐渐提升。翻译被看作是不同语种间文学交流的重要媒介,如梅雷加利所言,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创造性叛逆是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既是叛逆也是创造。叛逆体现在翻译将作品放入了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而创造性则在于翻译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面貌,使之能够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交流。这种创造性叛逆在文化交流中尤为明显,因为翻译会改变作品的语言外壳,调整读者对象,甚至重塑接受环境。
三、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从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发展成独立学科,这一转变被称为“翻译转向”。这主要由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以及当代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向推动。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翻译的本质、意义,以及为何选择翻译某些国家的文学作品。此外,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共同关注权力关系、文本生产和操纵因素,为两领域提供了合作的可能。
“翻译转向”也促使学者们关注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它们在译语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规范。这导致了一门新的研究领域——译介学,探讨翻译对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影响。
总结来说,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不仅涉及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互动。翻译不仅是文字的传递,也是文化意象的转化和再创造,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