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类课程在专业转型发展中的教学探索】
大学数学类课程是理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抽象性、定义多、逻辑性强的特点往往使学习变得困难,可能导致学生兴趣流失。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对于民族地方院校来说,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民族地区,服务于武陵山区,面临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责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的指导下,高校需要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是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
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 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数学课程,但教学过于侧重理论,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掌握数学计算能力至关重要,但大多数公共数学课程尚未设立实践环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2. 数学课程与专业后续课程结合不足:数学教师通常关注于数学本身的知识传授,而专业教师则期望学生能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两者之间的沟通不足,影响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课程的能力。
3. 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建设过于重视学历和理论,而忽视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限制了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精力。
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将数学实验融入数学类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对于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后,安排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巩固理解。同时,加强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共同设计课程,确保数学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需求。
此外,学校应调整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减轻他们的教学负担,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和实践能力上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专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