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数据专业课程解析】
大数据专业,全称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设立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IT时代向DT(Data Technology)时代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该专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数据市场需求。
在学制方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通常为四年制,毕业后可获得工学或理学学位。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包括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内的35所高校走在前列。
大数据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统计学、数学、计算机三大基础学科,同时还会涉及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应用拓展学科。学生需要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软件,以及数学建模和编程语言。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大数据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据结构等,而必修课则包括离散数学、概率与统计、数据库系统等,选修课则涉及数据科学算法和实践应用等。
对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最热职位人才报告》,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等职位的需求量大。预计到2018年,大数据人才需求将显著增长,特别是大数据科学家和懂得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及经理岗位。目前,具备2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月薪可达8K,硕士学历的甚至可达到12K,5年经验的年薪可能高达40万至60万元。
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各种领域找到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国防、互联网创业公司、金融机构等,他们可以从事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等工作。常见职位如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大数据系统分析师、Hadoop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和大数据可视化工程师等。每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技能要求,例如大数据系统架构师需熟悉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分布式并行处理,而数据挖掘工程师则需要掌握概率论和编程语言如Python或Java。
大数据可视化工程师的角色是根据产品业务功能设计可视化方案,选择适合的可视化技术,并确保性能要求。这包括使用如百度迁徙、谷歌流感趋势等大数据可视化工具,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和解读海量信息,帮助企业或组织做出决策。
高校大数据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理解和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人才。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掌握数据分析软件和编程语言,以及具备良好的业务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大数据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这个领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