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四校联考_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和中的“四校联考_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表明这是一份中学语文的月考试卷,针对高二学生,考试时间设定为150分钟,总分为150分。试卷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及可能的其他题型。
【部分内容】中提到的论述类文本主要讨论了“正月”一词的由来和历史变迁。文章指出,“正月”一词的起源与古代历法有关,起初月份的顺序会随着朝代更迭而改变。《淮南子·时则训》中有记载,正月指的是斗柄指向寅位的月份。在不同朝代,正月的月份设定有所不同,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度以建亥的十月为岁首,而汉武帝时期改回建寅,即夏正,之后大部分时间沿用了这一历法。此外,文章还反驳了关于“正月”读音因避秦始皇讳而改变的说法,指出“正月”之“正”原本就有平声读法。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知识点:
1. **农历正月的由来**:正月作为一年之首,其名称和顺序在古代会随朝代更替而变化,反映了统治者对历法的调整和正统性的确认。
2. **历法的演变**:夏商周到秦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正月设定,如夏正建寅,秦改建亥,汉武帝又恢复建寅,体现了历法的多样性。
3. **“正月”读音的误解**:正月之“正”并非因避秦始皇讳而读平声,而是原本就有平声读法,与斗建的确定标准有关。
4. **古代历法标准**:古代用北斗星斗柄在黄昏时所指的方向确定季节,称为斗建或月建,如正月建寅,即斗柄指向寅位的月份。
5. **正月的文化意义**:正月不仅仅是月份的开始,还象征着新的一年,常伴有除旧布新的习俗,如《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逐除,即除夕的由来。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中国古代历法、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反映了历法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人们生活、思想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