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教案目标:
- 本教案针对的是高一语文课程,具体课文为《雨巷》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特别是他为革命和科学的献身精神;二是理解并学习文章的论述特点,包括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和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以及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融合。
2. 文章结构分析:
- 教案中提到了悼词的一般结构,包括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平和逝世情况,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贡献,最后表达哀悼之情和对生者的期望。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按照悼词的结构被划分为三大块:逝世情况、巨大损失和悼念、信念、赞颂。
3. 马克思生平与贡献:
-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是一位德国思想家,与恩格斯共同战斗在革命和理论创新的前线。
- 他在法学、历史和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尤其在经济学领域有重大突破,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 马克思遭受多次驱逐,生活贫困,但他坚持工作,如写《资本论》耗时40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 他强调选择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即使面临困难也不退缩,认为这是为全人类的牺牲。
4. 教学方法:
- 采用讲读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马克思生平,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前三个段落。
5. 学习任务:
-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并能够总结马克思的主要贡献。
6.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录音、阅读和讨论来理解文章,分段讨论马克思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
7. 悼词特点:
- 悼词通常包含对死者的生平介绍、成就评价以及对逝者的哀悼,是一种具有议论文性质的文体。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关于马克思的历史知识,也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分析技巧,同时对悼词这一文体有深入的理解。课堂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伟人和历史的敬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