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标题和描述提及的是高中政治复习资料,聚焦于生活与哲学的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主要涵盖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定义和历史形态。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探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如何与周围的世界(物质)相互作用。
2. 问题的两个方面:
- (1) 第一方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或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如果认为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即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这就是唯心主义。
- (2)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是否存在独立于思维之外的物质世界。否认存在先于思维,主张思维决定存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反之,承认存在先于思维,主张存在决定思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强调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地认为世界是由具体的实物(如水、火、气、土)组成的,但这种看法缺乏科学依据,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本身。
-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将物质理解为原子,但忽视了物质的运动性和内在联系,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它分为两种基本形态: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如"我思故我在"的观点。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宰,物质世界只是这种精神的外化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的优先性,前者强调存在决定思维,后者强调思维决定存在,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同时,"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的差异则体现在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了解这些哲学观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世界,而且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准确答题,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例如,题目的解答需要识别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练习题目,学生可以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