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文件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系列与体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基本概念、测量原理、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其评估等多个方面。
###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测量**: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来获取运动员或者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数据的过程。
2. **直接测量**:是指可以直接通过物理工具或者设备得到准确数值的测量方式,如使用尺子测量身高。
3. **测量量表**:是一种标准化的工具,用于量化特定属性或特质的程度或水平。
4. **测量的可靠性**:衡量同一对象多次测量结果之间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反映了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 **同质测量**:是指在同一个测量量表中各个题目所测量的是同一个或非常相似的概念或特质。
6. **测量的有效性**:衡量测量工具能否准确地反映所要测量的特质或变量的程度。
7. **内容有效性**:评估测量工具中的题目是否能够全面代表所要测量的特质或概念。
8. **效标**:是用来验证测量工具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或指标。
9. **测量的客观性**:指的是测量结果不受测量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10. **科学性检验**:通过对测量工具的设计、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11. **标准观测值**:是指在标准化条件下获得的、可以作为参考的观测数据。
12. **成套测验**:由多个相关联的测验组成的集合,用于综合评估某一方面的能力或特性。
13. **项目的区分度**:衡量一个测验题目对于不同水平受试者的区分能力。
14. **评价**:是对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方面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5. **体育评价**:特指对运动员或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表现进行的价值判断。
16.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过程中用以比较和判断的标准或准则。
17. **理想标准**:是在评价体系中设定的理想化目标,用以指导和激励改进。
18. **评价量表**:一种标准化工具,用于评价个体或群体在某个方面的表现水平。
19. **百分位数法**:通过计算数据的百分位数来分析数据分布情况的一种统计方法。
20. **离差法**:基于标准差或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来评估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
21. **体格测量**:测量个体的身体尺寸、体重等形态特征的方法。
22. **身高**:个体站立时从地面到头顶的垂直距离。
23. **坐高**:坐着时头顶到坐骨的高度。
24. **体型**:根据个体的身材比例和形状分类。
25. **身体姿势**:个体站立或坐姿时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
26. **体质**:指个体的生理功能和身体结构的总体状态。
27.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的完美状态”。
### 二、选择题解析
接下来针对给出的选择题进行解析:
1. 测量与评价的关系是B(测量是基础,评价是目的)。
- 测量是获取数据的基础,而评价则是基于这些数据对个体或群体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 体育测量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第三阶段是C(体育测量学)阶段。
- 体育测量学是专门研究体育领域中各种测量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3. 最早的人体测量发生在A(古埃及)时期。
- 古埃及人对人体尺寸进行了早期的研究,用于制作雕像和墓室壁画。
4. 体育测量学目前发展的特点之一是D(规范化、标准化)的测评方法。
- 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下面几项哪项不属于测量的三要素:C(有效性)。
- 测量的三要素通常包括属性、法则和符号。
6. 反复横跨测灵敏性,小学生的测验场地应间隔B(100cm)。
- 这种测试通常用于评估个体的灵敏性和反应速度。
7.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项目一共分为C(5)类。
- 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等。
8.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的体测指标中有B(形态,机能,素质)三大类。
- 形态主要指身体外形;机能涉及心肺功能等;素质涵盖力量、速度、柔韧性等。
9. 测量工作中首先要明确的是A(被测对象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 明确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是进行有效测量的前提。
10. 随机误差具有A(随机性)的特点。
- 随机误差是由不可预测的因素引起的,难以控制。
11. 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是C(多种偶然非控制因素)。
- 如环境温度的变化、测量者的技术差异等。
12. 系统误差具有A(系统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 系统误差通常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的缺陷或固定的操作程序引起的。
13. 抽样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D(三项均是)。
- 抽样误差受到样本含量、个体间差异和抽样方法的影响。
14. 基本误差产生的原因是D(仪器本身)。
- 仪器本身的精确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测量结果。
15. 测量的科学性是指C(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
- 科学性测量应该具备可靠的、有效的并且客观的特点。
16. 稳定可靠性系数C(指奇数次和偶数次的测量结果相关程度)。
- 反映了测量结果随时间的稳定性。
17. 测量一致可靠性系数估价适用的测量项目是B(立定跳远)。
- 这类项目的结果往往更加稳定。
18. 引体向上属于D(静力性耐力)测验。
- 测试个体肌肉的持久力。
19. 已知组间方差为5.21,组内方差0.481,可靠性系数为B(0.91)。
- 可靠性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接近1表示测量结果更可靠。
20. 可靠性最高的测试指标是D(负荷量较大的指标)。
- 负荷量较大的指标通常意味着测量更为精确。
21. 以下属于静力性力量测验的是B(握力)。
- 握力测试是典型的静力性力量测试。
22. 有效性系数的取值范围在C(0—1)之间。
- 接近1表示有效性更好。
23. 在编制测验时,首先要考虑的是D(测验目的)。
- 明确测验的目的有助于设计更合适的测验内容。
24. 难度适中的测验具有较大的鉴别性,其观测值的分布呈A(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 正态分布是理想的观测值分布。
25. 成套测验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C(低度)为好。
- 各个指标间相关性较低表明它们能独立反映不同的特质或能力。
26. 在A(项目多)情况下,不宜采用逐一测验编排法。
- 项目多的情况下,逐一测验会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
27. 用力感觉机能测验是测受试者用力感觉机能的A(敏感程度)。
- 该测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感觉敏锐度。
28. 感知跳跃距离测验是测受试者感知跳跃距离的C(50)。
- 测试受试者对距离的感知能力。
32. T分量表中将平均数定为C(50)分。
- T分数是一种标准化得分。
33. 较少应用Z分量表的原因是C(存在负数和小数)。
- Z分数可能存在负值和小数值,不太便于理解和应用。
34. 使用T分量表,在x±5s范围内,差一个标准差则相差B(5分)。
- T分数的变化通常以5分为一个单位。
以上内容不仅提供了对题目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还进一步深入解析了每个选项背后的逻辑和理由,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领域的核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