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Python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高等教育对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强调专业建设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Python语言因其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科学计算等领域,成为许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编程语言课程。然而,当前Python语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间的沟通不足、填鸭式教学、教学资源匮乏、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和单一的考核方式。
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将Python语言课程与其先修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和后续课程(如机器学习)的教师整合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协作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不同课程知识点的交叉和迁移学习,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蓝墨云班课等在线平台,结合线下课堂,实现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线发布预习材料,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入讲解、答疑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协同育人**:与企业合作,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Python,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可以为教学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支持,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4. **案例式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Python语言的使用,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意识。
5. **实施过程性考核**: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包含平时表现、项目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维度的过程性考核,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已有研究表明,计算思维的培养、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立体化教材资源建设都是Python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但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特别是针对新工科和教育认证背景的Python课程改革仍需深化。
新工科背景下Python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资源整合和考核方式改革,以培养具备计算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新工科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