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语义学的特殊性:文章指出,中国的语义学不只限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的解释,而是与文字学、语源学紧密相连,通过文字训诂和语源梳理来理解词语意义的生成、确认和变化。
2. 文字与思维方式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法揭示了中国人通过事物外形到意义转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叙事结构的理解。
3. 叙事结构的动词性:文中提到“结构”一词在汉语中的动词性,强调了中国叙事结构中对生命投入和体验的关注,不同于西方理论中的静态理解。
4. 参照与创新: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参考世界其他文化的智慧,但参照只是催化剂,真正的创造需要独立的思考和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
5. 时间观念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时间表达上的顺序不同,反映了对时间认知的整体性和分析性的差异,这与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关。
6. 文化对行原理的应用:通过“关键点上的眼光对视”,即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辨析异同,可以拓展学术视野,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
7. 时间序列的发展:从殷墟卜辞到《春秋》《史记》,中国的时间表达顺序经历了变化,反映了历史文化和认知习惯的演进。
8. 文化原点与历史线索: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如“年”的含义和顺序的变化,有助于理解文化传统和历史脉络。
9. 理论建构的多元路径:建立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需要结合本土文化和西方理论,通过比较、反思和创新来实现。
10. 叙事与时间的探讨:时间是叙事学的重要话题,中国与西方对时间的处理方式的不同,揭示了文化差异,也是中西叙事学研究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