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在明朝时期,从国外引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包括玉米、甘薯和马铃薯,这些作物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适应了人口增长的需求。
2. 手工业的进步:明代,棉纺织业从南方扩展到了北方,江南地区的苏州是丝绸业的中心,但后来被杭州超越。景德镇则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其生产的青花瓷器备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3. 商品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像北京和南京这样的全国性商贸大都市,促进了各地商品的流通与交换。
4.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是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机户是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这种关系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5. “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出于维护统治和自给自足的考虑,实施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之一是清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推崇“重农抑商”;二是认为国内物资丰富,无需与外界交流;三是担心外部势力影响国家安全,特别是沿海居民可能与外国人交往,威胁到清朝的统治稳定。清初40年,禁止私自出海贸易,后来开放四个港口,最后仅保留广州作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
6.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这一政策在短期内维护了国内的社会稳定,保护了国内手工业免受外来竞争,但也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绝,无法吸收外部的科技和文化进步,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最终在19世纪末的列强侵华中显得尤为脆弱。
【学习自测解析】
1. 原产于南美洲并传入中国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甘薯,答案C。
2. 明清时期的全国性商贸城市是南京和北京,答案B。
3.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答案A。
4. 漫画反映了对外“闭关锁国”,答案B。
5.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仅留广州一处通商,答案A。
6. 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答案B。
7. 材料一和材料二揭示了清朝对海外贸易的严格管控,以及“公行”制度的设立,旨在防止外来势力渗透并确保政府对贸易的控制。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尤其是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长期发展的影响。同时,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