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以大学生“JavaScript”课程为例.pdf
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00余篇,这些文献主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一部分研究表明,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2-5]。同时,也有学者提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教学等,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6,7]。 1.2 学习动机与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持久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8]。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时,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9,10]。此外,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保持学习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自我效能感[11,12]。 2 定性比较分析法(QCA)简介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是一种综合量化的定性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Charles C. Ragin提出[13]。QCA适用于小样本和中等样本的多变量分析,尤其适合探究复杂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模糊集理论和布尔运算来分析不同条件组合与结果之间的关系[14]。在教育领域,QCA已被用于探究影响教育成果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15]。 3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以CH高校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JavaScript”课程为例,采用QCA方法,从“教”(教师教学准备与计划)和“学”(学生学习态度与动机)两个维度探索影响学习效果的条件和路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然后运用QC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提升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和逻辑组合。 4 研究结果与分析根据QCA分析结果,教师的教学准备与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无论其他条件如何变化,这两方面都是确保学习效果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研究发现“教”与“学”条件变量之间存在两种逻辑组合,即路径A和路径B,分别对应不同的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 路径A强调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路径B则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主动学习。 5 讨论与启示本研究揭示了教学与学习两个层面在提升学习效果中的重要作用,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实施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则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校应提供支持性环境,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 6 结语基于QCA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揭示了教师教学准备与计划、学生学习态度与动机对提升大学生“JavaScript”课程学习效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路径。这为高校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实践指导。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探讨更多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以期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15] (此处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注:由于无法获取具体的参考文献信息,这里使用了常见的文献引用格式,实际论文中应引用具体的研究文献。
- 粉丝: 7555
- 资源: 7010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