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_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试题.doc》是一份中学试卷,主要测试学生对高二语文的知识掌握程度。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多个部分。现代文阅读部分特别提到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德性伦理和事功伦理。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理念之一是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培养,即德性伦理。德性修养是儒者自我完善的基础,通过内省式的道德自律来提升个人品质。然而,儒家并不止步于此,他们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经邦济世,即建功立业,为社会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被称为事功伦理。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既重视德性修养,也强调事功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修己”与“安百姓”的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起点,而使百姓安居乐业则是终极目标。他认为,统治者应遵循“义”的原则治理国家,让百姓生活富足;而普通百姓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也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孔子在评价人物时,兼顾德性和事功。管仲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儒家价值观不符,但因其显著的事功,孔子仍称赞他为“仁”。孔子本人的一生,也是德性与事功并重的实践,他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社会理想。
儒家学派在孔子之后出现了分化,一派注重德性修养,另一派则更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追求事功。汉代儒家发展出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的路径,但后来的儒者过于侧重身心修养,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导致两者失衡,未能有效连接内圣与外王。
儒家事功伦理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尽管两者间存在差异,但始终没有脱离儒学的整体框架。事功伦理强调关注现实,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
在试题的选项中,A、B、D三项涉及的人物——烛之武、卫青和戚继光,均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符合事功伦理。而C项中的苏武,虽然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但其事迹主要体现在个人的道德操守上,而非事功层面。因此,C项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的“事功”。
儒家的德性伦理和事功伦理是相辅相成的,旨在培养既有高尚品德又能为社会做出实质贡献的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既要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也要强调实际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