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专科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防治。本复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 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儿科疾病的早期认识和记载,对后世儿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孙思邈提出小儿体质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是对儿童体质的独特概括,提示在治疗儿科疾病时需特别注意调护脏腑,避免过度用药。
3. 新生儿期定义: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满28天,此阶段是儿童生理适应的关键时期,需要特别护理。
4. 小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6岁小儿的正常体重应为18kg,这反映了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5. 身高与年龄的关系:10岁小儿的正常身高为140cm,这也是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一部分。
6. 正常小儿前囟关闭时间:通常在12~18个月,前囟的闭合是儿童颅骨发育的一个标志。
7. 小儿开始出乳牙的时间:一般在4~10个月,牙齿的生长反映了儿童口腔及全身的发育情况。
8. 小儿脏腑娇嫩,突出表现为肺、脾、肾:这三个脏腑在儿童时期尤其需要呵护,因为它们关系到儿童的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
9. “纯阳之体”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体现了儿童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的特点。
10. 肺常不足是肺系疾病高发的原因:这强调了儿童呼吸道疾病频发的生理基础,治疗时需注重肺的调养。
11. 小儿易见脾胃类疾病如呕吐、积滞、厌食,原因是脾常不足: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易出现问题。
12. 望诊在诊断小儿疾病中的重要性:古代医家认为观察面色、神态等外在表现是诊断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
13. 面色青紫可能表示寒证、痛证、瘀证或惊痫:面色变化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14. 解颅是指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不包括眼窝凹陷:这是儿科特有的病症,可能与骨骼发育异常有关。
15. 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可能是连舌:舌象变化可反映人体的内在状况。
16. 腮腺管口红肿但无脓水,可能是发颐:这是腮腺炎的一种表现。
17. 果酱色大便伴阵痛,提示可能为肠套叠:这是一种儿科急腹症。
18. 呼吸困难、面青不咳或呛咳,可能因异物堵塞气道:这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情况。
19. 入睡时头额微微汗出而无其他症状,可能属正常现象: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有时会出现生理性出汗。
20. 儿科内治用药原则不包括峻剂速攻:儿科用药应慎重,不宜过猛,以免损伤孩子稚嫩的脏腑。
21. 直肠给药法属于儿科内治给药方法:这在儿童无法口服药物时常用。
22. 夏季不适合作为断奶的季节:炎热可能导致消化系统负担加重。
23. 添加辅食原则不应由粗到细:辅食添加应从细到粗,逐步适应。
24. 硬肿症不包括皮肤红肿:硬肿症是儿童寒冷损伤综合症,特征是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水肿。
25. 硬肿症多发于冬春季:寒冷气候是诱发因素。
26. 病理性胎黄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早发可能提示胆红素代谢问题。
27. 生理性胎黄通常在生后10~14天消退:这是新生儿黄疸的正常过程。
28. 湿热郁蒸型胎黄不包括面色淡晦暗:该类型黄疸色泽鲜明。
29. 寒湿阻滞型胎黄治疗首选茵陈理中汤:该方能温中化湿,退黄。
30. 小儿感冒兼证常为夹痰、夹滞、夹惊:这些并发症会影响治疗效果。
31. 风寒感冒的治疗方剂为荆防败毒散:该方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32. 治疗时邪感冒常选用银翘散合荆防败毒散:两者结合能增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效果。
以上内容涵盖了中医儿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疾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对理解和学习中医儿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