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是每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的体现。它包括姓名权和名誉权,是个人自我价值的核心。在中学教育中,学习和理解人格尊严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在【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4课 人格不可辱教案 苏教版.doc】中,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姓名权**:理解姓名是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知晓法律对姓名权的保护,如禁止非法干涉或滥用他人的姓名。通过探究平台的活动,让学生分享姓名的来历和含义,深化对姓名权的认识。
2. **名誉权**:认识到名誉对个人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理解法律对名誉权的保护。通过案例讨论,如莉莉的绰号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绰号可能带来的影响,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3. **珍惜名誉**:讨论如何对待名誉,如CD风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名誉,明白诚信对于名誉的价值。
4. **法律意识**: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培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5. **道德意识**:强调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培养高尚人格,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例如,面对误会时,教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维护人格尊严。
在后续的【维护人格尊严】教学中,关注了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尊严:
1. **劳动者的尊严**:通过案例探究,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公交公司规定,让学生探讨合理性,理解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包括劳动者的尊严应得到尊重。
2. **消费者的人格**:通过漫画和案例分析,教育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也有权享受人格尊严,应当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3. **面对侮辱**:讨论“胯下之辱”与维护人格尊严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有时候为了长远的尊严,可能需要暂时忍受侮辱,但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理智地应对。
总结来说,这两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人格尊严的概念,掌握维护自己和他人尊严的方法,培养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的品德,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利的意识。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