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生物的基本特征:题目中提到的生物如大肠杆菌、珊瑚、流感病毒、蛔虫等都是生物,因为它们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例如,第5题中含羞草叶片的合拢反应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2. 生物分类:第二题中,鲫鱼、金鱼、水草、荷花被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它们都生活在水中,这是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分类的。而松、柏、玫瑰、麻雀则被归为陆生生物,这是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进行分类。
3. 生态系统概念:第11题中,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整体,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一片草原都是生态系统,但森林中的所有动物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4. 生物间的关系:第九题“羊入虎口”体现了捕食关系,即一种生物(老虎)以另一种生物(羊)为食。
5.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10题,蚯蚓使土壤疏松展示了生物如何影响环境,骆驼刺的根系发达是生物适应干旱环境的体现。
6. 生物分类实例:第六题中,小麦、玉米、高粱为农作物,是按照生物的用途进行分类的。
7. 实验设计:第七题中,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的对比能有效检验光照对鼠妇行为的影响。
8. 生态系统的层级: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环境。
9. 食物链与食物网:第12题,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草→羊→狼,食物链描述了能量和物质在生物之间的传递。
10. 生产者定义:第13题,生产者指的是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水稻属于生产者。
11. 生态系统类型:第14题,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的称号,因为它们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12. 显微镜放大倍数计算:第15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为5×40=200倍。
13. 显微镜使用技巧:第16题,物镜与目镜的组合中,15×40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视野中的物像也会最大。
14. 显微镜操作:第17题,若物像在视野右上方,需向相同方向移动装片,即右上方,使其移至中央。
15. 显微镜光线调节:第18题,当光线较暗时,应使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增加进光量。
16. 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第19题,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先清洁玻片,然后在载玻片上滴水,放入洋葱内表皮并展平,盖上盖玻片,最后染色。
17. 细胞结构:第20题,炒菜时的“菜汤”主要来自细胞中的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含有各种溶质和水分。
以上是针对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的详细解析。这些内容涵盖了生物的基本特性、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间的关系、实验设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分类实例、食物链、生产者的定义、生态系统类型、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的制作等生物学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