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 从甲金文看介词“对”带受事宾语的源起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介词“对”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尤其是它作为句子动词受事宾语的起源。通过对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铜器铭文的研究,揭示了“对”从一个表示“应合”和“配祭”的动词演变为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功能的过程。 【关键词】: 介词,对,受事宾语,同义动宾结构,态度和评价 【内容分析】: 在汉语语法中,介词“对”通常引导宾语,但有趣的是,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作为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常见,例如“对他惩罚得也可以了”,“以前我对你生意太不关心了”。邓飞的研究指出,这种用法源自西周时期,当时“对”参与的同义隐性双动宾连用结构。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多表示态度和心理评价,与“对”早期的动词意义相吻合。 在甲骨文中,“对”最初是一种表示“应合”或“配祭”的动词,用于描述祭祀活动中与其他先祖一同被祭祀的行为。例如,“于暹北对”、“于夫西对”等卜辞用例。这些例子显示了“对”在早期的祭祀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逐渐发展出介词的特性。在《诗经》等古典文献中,“对”与“配”经常互换使用,均表示搭配或配合的意思。这个过程表明“对”在语言演化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动词性质,而转变为介词,承担起连接主语和宾语的功能,尤其是当宾语同时也是句子动词的受事时。 现代汉语中的“对”不仅限于祭祀用语,而是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例如“他对他喜欢的文科深入研究”,这里的“对”将宾语“他喜欢的文科”与动词“研究”关联,形成了“对”带受事宾语的句式。 介词“对”这种特殊的用法反映了汉语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宝贵线索。邓飞的研究强调了历史文献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这类最早的书面材料,它们是探究汉语源头的重要资源。 介词“对”在古代汉语中的源起和它在现代汉语中带受事宾语的用法,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通过研究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历史演变和词汇功能的转变。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基础的语言元素,也可能经历了深远的历史变迁。
- 粉丝: 133
- 资源: 23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