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时,首先需要理解C语言的定位和重要性。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在高校和专业技能教育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它之所以被广泛选择作为程序设计的首选课程,是因为其数据类型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且能生成高质量的目标程序代码。C语言还具有直接操作硬件的能力,这是其他高级语言不具备的特点。然而,正由于C语言的这些特性,其理论知识较强,逻辑性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C语言时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不积极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兴趣以及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探讨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实验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应对学生学习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弱和想象空间狭窄的情况,教学内容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教学时应该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使内容更加浅显易懂。对于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等关键知识点,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对于指针、结构体等复杂和深奥的知识点,教学上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只要求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同时,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确保学生不仅理解理论,还要能够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C语言程序设计的运行环境虽然已经从TurboC2.0转向VC++6.0等更先进的环境,但其调试环境仍存在不可视化操作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应当采用更多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比如在机房中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和调试过程。
高职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来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熟练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