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经济发展的需求背景下,积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新工科专业建设,这是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领域,高校通过一系列措施,不仅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以下是从文件中提炼出的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相关知识点。
新工科教育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得到创新,旨在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在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电气基础知识,具备电工特种作业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在明确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即按照“高素质、强能力、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这涉及到增加必修的工程建设课程,使学生参与整个工程过程,增强其实践能力,并通过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让学生全面认识创新活动的规律,并理解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技能的统一。
第三,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例如在电磁学教学中,除了紧扣教学大纲,还要让学生清楚每个部分在后续课程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引入了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联系工程实际的能力。此外,还探索了双语教学和网络大课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全程分段式实习模式,让学生跟随工程进度在不同阶段进行现场实习。
第四,为建立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不仅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还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社会资源,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园课程中心的开放性网络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设置了在线答疑环节。全程分段式实习模式的探索,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气工程识图与施工知识。
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的合作。三方需要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节,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之一,在地方高校的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