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新工科是指针对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需要摆脱传统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向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连云港作为东部沿海城市,拥有智能光伏和光热产业的优势,淮海工学院等地方高校在新能源专业上有着较早的开设历史,为当地和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然而,面对新能源产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追求实效和利益最大化,与高校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限,仅停留在参观学习和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简单合作模式。由于学生实践能力弱,企业不愿将核心技术改进等风险交给没有经验的学生。
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这种现状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以共赢为导向,发挥高校的学科支撑和创新智力优势,结合行业企业的市场意识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包括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让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此外,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甚至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项目研发。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以适应社会对新能源领域人才的新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这是一项关乎国家能源战略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任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