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是保障其运营效率和财政资金安全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采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决策集中于“一把手”,这导致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和效果,而缺乏足够的重视会导致组织架构不合理,权力制衡机制缺失,容易滋生贪污腐败。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不健全,有的即使存在,也往往因为可操作性差,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起到有效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制度建设敷衍了事,有的照搬其他单位,有的则流于形式,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再者,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按照规定,财务管理应由懂财务的专业人士负责,但在基层机构中,很多财务负责人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技能。此外,由于医疗任务重,许多员工身兼多职,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财务工作,学习和提升专业素质的机会有限。有些机构甚至雇佣没有专业资格的兼职人员,他们的财务素养和责任感普遍较低,难以有效执行内部控制。
内部评价监督不力。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定期的自我评估和外部监督,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违规行为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从而使内部控制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提升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培训,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机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度,并定期评估和更新。
3. 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同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因身兼多职导致的职责冲突。
4. 强化内部监督与评价: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接受外部审计的监督,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5. 推进智慧医疗: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为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
通过上述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