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管理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财务管理规范性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当前医疗服务需求多样化、服务水平要求提升的背景下,内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其内控系统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公众的健康保障。
内控对于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系统至关重要。通过内控制度,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防止财务舞弊和欺诈行为,同时促进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和转型升级,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此外,内控还能强化资产管理,避免资产流失和浪费,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确保医疗设备、药品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化其社会价值。
内控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的关键。除了财务风险,基层医疗机构还需关注运营风险、管理漏洞等问题,通过全面的内控机制,预防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保障医疗服务的正常进行,维护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行。
然而,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内控的认识不足,部分机构领导对内控的作用理解肤浅,甚至存在“一言堂”现象,这削弱了内控的监督功能,可能导致管理不规范。二是内控独立性不够,缺乏专人专岗,往往由财务部门兼顾,影响了内控的专业性和独立监督作用。三是内控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获取和处理速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延误了问题的发现和风险的防控。
为改进这些状况,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 提升管理层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内控意识,避免个人决策对内控体系的影响,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执行。
2. 建立独立的内控部门,配备专业人员,提高内控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其能独立地进行监督和评估。
3. 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投资必要的技术和人才,建立实时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4. 完善内控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细则,确保各项业务流程符合法规和标准。
5. 加强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内控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内控氛围。
通过上述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管理可以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健全的内控也将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和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