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在集聚效应的推动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集群理论是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要工具,它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基于不同视角的理论体系。
韦伯是产业集群概念的首位提出者,他认为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出发,产业的集群化因素包括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集聚,以及运输成本的节约。韦伯在产业区位分布的研究中首次使用了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了集聚带来的经济性。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主导部门或企业的特定区域会形成高度集中的局面,导致资本和技术的集中,这种集聚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增长,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形成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进一步,点轴理论是对增长极理论的延伸。点轴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点之间联系的加强,产业经常集中在少数点上,形成经济的增长极,区域之间的连接形成了轴线,对人口和产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重点研究了多个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提出了产业群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能够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结合上述理论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可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 外资企业整体游走型产业集群: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以外资企业为核心,整个生产链受外资控制,企业之间存在地区性关系。外资企业在分析经济环境因素后确定核心企业位置,其他企业随之加入,形成生产供应链的整体转移和游走,增强外资企业的实力,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转移,受核心企业影响较大,而当地关联性企业的制约较小。
实例分析:东莞电子产业集群就是外资企业整体游走型产业集群的代表。多家台资企业在东莞投资建厂,形成了明确分工、紧密合作的产业集群体系。随着东莞IT产业的良好发展,台资企业的投资重点出现了转移,向长三角地区集聚。
2. 外资企业关联型产业集群:这种类型产业集群基于特定地理位置形成,核心企业吸引与之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竞争企业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集中,利用集聚效应减少竞争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实例分析:苏州工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集了众多外资和本土企业,形成了以通信、半导体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企业间通过竞争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3. 本土企业内生型产业集群: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以本地企业为核心,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和网络联系,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演化和升级。本土企业在本地产业环境中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实例分析: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典型的本土企业内生型产业集群。通过内源创新,深圳培育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等,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
- 加大对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 推动区域内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建立产业联盟或合作平台,共同解决行业问题,共享资源。
-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 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 培育专业人才,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和服务,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