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2. 元素周期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而非铁;在元素分类中,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红磷(P)是单质。
3.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涉及物质的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如菜刀生锈是化学变化;而轮胎爆炸、玻璃破碎、冰棒融化等是物理变化。
4. 氧化物定义: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例如水(H2O)是氧化物。
5. 分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元素种类由其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则为同种元素。
6. 能量转换:化学变化中可以产生能量,如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7. 水的性质与组成:水是由水分子(H2O)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且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8. 安全知识:面对火灾,正确的自救措施包括尽快撤离、用湿布捂口鼻、避免吸入有毒烟雾等,而不应该开启门窗加大火势或使用明火。
9. 实验操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而不是其他选项。
10. 溶液的形成:蔗糖、食盐和白醋能溶于水形成溶液,而花生油不溶于水。
11. 量取液体:在化学实验中,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12. 分子特性:分子的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非分子大小改变;分子的不断运动导致了气味的扩散;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因此容易被压缩。
13. 原子与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某些分子的质量可能小于某些原子,但不是所有分子都如此。
14. 危险情况处理:在火灾中,应避免躲藏在封闭空间,如衣柜,而是寻找安全出口。
15. 物质的燃烧:可燃气体如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有可能发生爆炸。
16. 过滤法分离:过滤可以用于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如食盐水中的泥沙。
17.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20%的氯化钠溶液意味着每100克溶液中含有20克溶质,即氯化钠,剩下的80克为溶剂(水)。
18. 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意味着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19. 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HCl + Mg → MgCl2 + H2↑,可以推断X可能是镁。
20. 可燃性气体:氢气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爆炸。
21. 饱和溶液的性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22. 燃烧现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会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23. 镁与氧气反应:2.4克镁完全反应生成1.6克氧化镁,表明镁与氧气反应的质量比是24:16,即3:2。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初中化学中的基础概念,包括空气组成、物质变化、元素性质、氧化物、分子结构、能量转换、化学反应、实验操作、安全知识、溶液与溶解度、燃烧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