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考点,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针对题目内容的详细解析:
1. 学习分类:中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学习分为动作学习、学问学习、技能学习和阅历学习。这四种类型的学习反映了个体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方式。
2. 学问应用:个体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问学习过程的"学问应用"阶段,表明学习已经转化为实践能力。
3.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交融课程,旨在打破学科界限,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4. 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倾听学生意见、公平公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和决策,以及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
5. 法律救济目的:训练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确实是为了解决纠纷,确保训练领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6. 结构主义学派:主张用试验内省法分析意识内容和构造的心理学流派是构造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
7. 形式运算阶段:中同学能够设想多种解决方案,表明他们处于皮亚杰的认知进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8. 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并列结合类属学习,它将新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
9. 心理特征:独特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气质和性格,这些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环境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特别是训练环境的选择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11. 思维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通过这两项过程,人们能够理解和创造新知识。
12. 社会义务学习动机:为了不做后进生、避免批评,或为班级荣誉而努力学习,这类动机属于履行社会义务的学习动机。
13. 规章或原理学习:学习“功=力×距离”属于规章或原理学习,涉及对抽象关系的理解。
14. 班集体作用:班集体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并通过相互影响提高学习成绩。
15. 解聘老师情形:学校有权解聘有意不完成教学任务、体罚同学、品德不良的老师。
16. 校风构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
17.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即在身份认同上寻找自我定位。
18. 知觉的整体性: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将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19. 家庭与社会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形成训练合力,共同影响学生的成长。
20. 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1. 德育过程冲突:德育过程的基本冲突是训练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训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冲突。
22. 主体与客体:学生既是训练的对象(客体),也是自我训练和发展的主体,因为他们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23. 深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时,深思型学生通常比冲动型学生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更注重思考和分析。
24. 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它强调多角度思考和创新解决方案。
25. 加速身心进展:训练的本体功能之一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进展与社会化进程。
26. 动机归因理论:该理论关注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有助于训练者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激励策略。
27. 强化时机:对于刚开始学习新技能的学生,如做前空翻,每当有正确行为发生时给予强化最为合适,以巩固正确动作。
28. 区分学习: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区分学习,它涉及识别不同刺激间的差异。
29. 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老师记录教学过程、反思和阐释的工具,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0. 泛智训练:提出“泛智”训练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训练家是夸美纽斯,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考点解析,涵盖了学习分类、学习过程、师生关系、课程类型、认知发展、动机理论等多个重要知识点。这些内容对于备考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应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