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这篇文档主要探讨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历史发展、政策影响以及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自1985年中国出现股份制企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首批上市公司。1993年,法人股东进入二级市场,随后的“宝延事件”和“恒通—棱光事件”标志着上市公司并购的开端。1997年后,政府政策的推动,如对连续亏损公司的特殊处理和配股资格的规定,加速了并购活动的步伐。1998年至2001年,中国市场的并购数量显著增长,反映出政策与市场环境对并购活动的深远影响。
在并购热潮中,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并购是否能带来规模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和经营管理效应,以及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选择了2000年发生并购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之前的并购多为财务性并购,而2000年的案例更能反映实质性经营性并购的效果。
为了评估并购绩效,研究采用了财务会计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三个维度,并通过因子分析实现客观赋权,区别于传统的主观赋权方式。这种方法旨在提供更为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的结果。通过对2000年并购样本的分析,研究者期望揭示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以及与早期研究样本和评价体系的差异可能带来的不同结论。
论文结构严谨,先概述了并购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然后回顾了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接着详细阐述了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标准和评价指标设计,接着建立综合得分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附带相关附录。这样的结构旨在系统地呈现研究过程和结果,为理解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提供深入的洞察。